六月的右玉县黄沙洼,满目苍翠,四处皆景。行走在黄沙梁上,绿意盎然的油松、樟子松随山坡向远处延伸,斑驳的阳光从“小老杨”连片的树梢滑下,轻抚着绿油油的草甸,目之所及,皆是绿意。 “靠着这些绿,以前的黄沙不见了,良田回来了,玉米的亩产也从百十来斤涨到了上千斤。”右玉县右卫镇头水泉村王明花轻轻抚摸着树干感慨地说。 我省地处全国荒漠化发生范围中南边缘,晋西北和晋北地区更是全国荒漠化监测与防治的重点地区之一。**的十八大以来,我省重点依托国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、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、天然林保护工程、“三北”防护林建设工程等国家工程和省级环京津冀生态屏障建设工程、吕梁山生态脆弱区及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等项目,科学布局,依法治沙、工程治沙、科技治沙,累计完成治沙任务1131万余亩,实现沙化面积和程度“双下降”、沙化土地植被盖度和沙区环境空气质量“双提升”。 盛夏时节,放眼三晋,山川田野,绿海绵延,山清水秀,风光正好。 统筹谋划 实施系统治理 我省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晋北、晋西北,位于恒山、芦芽山一线以北,与内蒙古、河北长城沿线风沙区相接,东西长约300公里,南北